澳门大学徐杰教授做客南湖讲坛
为拓宽师生学术视野,12月18日上午,学校特邀澳门大学人文学院院长徐杰教授来校,做客第152期南湖讲坛,为师生详解语言学研究中的创新能力与工匠精神。新闻与文法学院院长吕尚彬、常务副院长余林、党总支书记杨芳和师生代表共同聆听。讲座于成学楼106报告厅举行,余林主持。
讲座伊始,徐杰指出,随着生态环境和社会环境的不断变迁,每一代人都在不断面临新的挑战,狩猎社会人们需要力气大、跑得快,农业社会人们靠的是吃苦耐劳、精工细作,工业社会要求人们守纪律、讲责任,信息时代以人们的创新能力论英雄。他通过原始社会、农业社会以及后工业社会的例子,生动阐述了不同时代背景下人们所面临的主要问题。随后,他将话题转向当前以创新能力为核心竞争力的时代,深入剖析了现代社会对个人成长及社会发展所提出的新要求——即创新能力与工匠精神的双重具备。徐杰强调,在新时代背景下,青年学者要想摆脱迷茫,必须将创新能力与工匠精神相结合,只有这样,才能创作出具有深刻洞察力和独到见解的优质学术作品。
谈到培养创新能力,徐杰提出三个关键要素:批判性阅读、良好的悟性以及敏锐观察。他解释说,批判性阅读要求在阅读权威著作时也要敢于质疑,通过独立思考找出更好的方法和理论;悟性则体现在逻辑推理和合理想象上,要能够洞察事物背后的深层次含义;敏锐观察则要求将复杂的道理用简单的方式表达出来,洞察简单现象背后的深刻意义。同时,他也强调了工匠精神在学术研究中的重要性,即精雕细刻、精益求精、力求尽善尽美,每一个细节都需要反复打磨,每一次尝试都需要全力以赴。
在互动环节,徐杰耐心倾听师生的观点和疑问,无论是老师提出的教学管理、家庭教育方面的困惑,还是学生关于自身未来发展的疑问,他都一一反馈和指导,并注重引导大家思考,激发语言思维潜能。
讲座最后,徐杰总结道:“创新能力重在发散思维、天马行空,要放得开、拿得起;工匠精神重在收敛型工作、精雕细刻,要收得拢、放得下。这两者相辅相成、相互促进,共同构成了新时代青年学者所必需的核心素养。”
余林在总结发言中表示,徐杰教授的精彩报告让在场师生深刻感受到了语言学研究的魅力,希望师生既要勇于创新,也要勤于打磨细节,在学术道路上不断取得新的突破。
汉语言2301班袁娜表示,聆听徐杰教授的讲座后,自己对汉语言有了全新的认识和理解。徐教授对语法的深度解读让她看清了语言的内在逻辑,对语言演变的阐述使她深刻理解了语言的发展脉络。今后,她将精读语法著作、研读历史文献、多参与写作交流,努力提升自己的汉语言素养。
徐杰,澳门大学人文学院院长,该院语言学研究中心主任,中国语言文学系特聘教授,长江学者讲座教授,《澳门语言学刊》主编,Journal of Chinese Linguistics(英文SSCI和A&HCI两系统收录核心期刊)联席主编。主要研究领域为句法学、语义学、汉英比较、语言习得、语言教育、语言特区和语言规划。已发表论文七十余篇,出版专著多部。
记者 黄奕霏 伍湘怡
教工通讯员 张会容
编辑 丁炜刚 赵颖